内蒙古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2021-10-22



“十三五”时期,是内蒙古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为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在新的发展时期创新协调开放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大学紧紧抓住“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契机,紧密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特色优势学科群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走质量、内涵、特色、创新、国际化发展之路,学校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科专业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对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为“十三五”期间学校事业创新协调开放发展,早日实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五年前的38%提高到62%,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质的提升。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由1个增加到7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由8个增加到2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由4个增加到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4个增加到7个;建成国家唯一的“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部委重点研究平台增加到9个,自治区重点研究平台增加到33个。竞争性获批中央财政科研项目589项,到账科研项目经费6.5亿元,在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级创新团队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自然科学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8项,有2个团队分别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研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基于Web of Science统计结果,2015年学校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提高到2010年的3.85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在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能源与新材料、矿物资源利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民族文化大区强区建设、战略决策与咨询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与地方政府及自治区企业合作的深度广度明显提升,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与日俱增。本科生创新培养项目覆盖面近50%,学校25%的应届毕业生(人才培养基地达到65%)升入研究生,其中升入985院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研究生人数增幅60%,2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生参与学校85%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SCI收录论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部分科研成果在JACS、TOC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已成为我校科研工作的生力军。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占自治区入选论文总数近一半。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建有正式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的海外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由43所增加到88所,学校进入国家首批38个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尽管学校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双一流”建设目标相比,与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相比,我校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的局面仍然未能根本改变,仍是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特别是原创能力、基础研究和前沿重大问题研究能力亟待提升;密切联系、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激励创新发展的环境有待完善,政策措施完善和落实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还有待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水平还不够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亟待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各类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为动力,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双一流”和“一省一校”建设为抓手,实施“六大战略”,深化“六项改革”,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协同创新能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自治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到2030年,争取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到建校百年时,争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围绕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力争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成为我国北部边疆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引领先进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发展稳定,成为“城市智慧的心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引领先进文化的先锋”。

——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15名左右对学科发展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400名左右优秀青年博士,从现有教师中遴选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0%,在国内外名校获得学历学位比例达到70%,具有海外学术背景比例达到1/3;分层建设40个左右创新团队,力争2-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科建设 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争取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前列,一级学科评估进入全国前20%;中国史、化学等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一级学科评估进入全国前30%;充分发挥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的长远目标奠定基础;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新闻传播学等6个社会亟需的应用交叉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水平。

——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内蒙古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CNS发表论文零的突破,实现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重大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转化和产业核心技术的新突破;打造特色鲜明和具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

——人才培养 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2000人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700人、硕士研究生5300人、本科生15000人、留学生1000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以上、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以上;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比例达到60%,研究生参与发表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和重大重点课题比例达到90%;在国际、国家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中获奖200项以上。

——国际交流合作 赴外交流学生达到1400人次,赴外访学教师达到400人次,来校讲学、访问的外籍教师达到400人次左右。争取研究生和本科生中有海外访学经历的比例全部达到5%。提升“留学中国”的吸引力,建成面向蒙古和俄罗斯的留学教育集中区;留学生规模由目前占在校生的2.5%提高到5%,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大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力度,持续推进校园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完成生命科学大楼和实验楼A座等建设工程,调整南北两个校区功能布局,优化学科办学空间和实验室资源配置,规范实验室管理。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美丽校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提供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大学的学术使命和学术本位,秉承“求真务实”的校训,发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以“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为学校办学的根基和学术发展的基点,将学术创新作为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营造尊重学术、追求真理、宽容并包、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严谨学风,严守诚信,严明纪律,团结协作,打造区域名校文化品牌,建成民族地区一流文化素质教育和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地。

——党的建设 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务实创新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各级党组织更具创造力、凝聚力,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四、发展战略

为实现规划目标,重点实施高端人才发展战略、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支撑引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际化水平提升战略等六大战略。

(一)高端人才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开放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投入机制、培育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显著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实施以年薪制与聘期考核为主要特征的“骏马计划”,依托重点建设和培育的一流学科,着力引进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现有优秀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建立适合青年人才成长的用人制度,大力培育青年创新英才,增强创新人才后备力量。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和考核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完善分配向高端人才倾斜机制,给予高端人才有较大竞争力的年薪待遇。

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强化对国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吸引、培养和使用。

(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

坚持“需求导向发现主题、聚焦主题协同创新,战略驱动项目、项目驱动资源”的发展思路和“主题、人才、平台、项目、成果”五要素匹配的建设思路,围绕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地方综合性大学前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扶优扶特扶强,重点建设3-5个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

打造多样化学科交叉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学科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集中优势打造一流学科创新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健全以学科层次为基础的绩效评价、考核及激励体系,充分激发学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打造一流学科引领、高水平学科支撑、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相匹配的学科创新体系。

(三)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战略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以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需求为导向,突出科研对创新驱动和创新引领的支撑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大力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

实施科技平台提升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培育及服务地方推进计划、国际科研合作交流推进计划,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创新工程。整合科研资源,增强科研工作集中度,努力培育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组织化研究群体,促进科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促进科研创新与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坚持教学科研相统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内蒙古大学全员育人实施意见》,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采取夯实专业基础、加强成长成才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加强跨学科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夯实四加强”重大举措。大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人才教育培育计划、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计划、“531”课程质量提升计划,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扎实基础、进取精神、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科教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进一步完善硕博连读机制。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完善研究生奖助激励体系,探索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改革,激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科研积极性,发挥其科研生力军的作用。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五)支撑引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服务地方作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寻求发现科研与地方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三链快速融合,服务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及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自治区相关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推动自治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积极参与事关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尤其注重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提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蒙俄关系以及内蒙古发展,打造若干特色鲜明和具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

加强“内蒙古草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蒙古族与北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解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技术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

(六)国际化水平提升战略

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渠道,大力推进全方位、多样化、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提高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学生联合培养、技术联合研发、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等毗邻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务实性交流合作,提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

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资金,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计划,积极推动师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在国际学术前沿和重大问题上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参与和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一批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和共同授予学位的合作培养项目。扩大引进高水平外教的数量和专业领域。

发挥学校“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注重学历学位留学生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和生源国别,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内蒙古大学国际教育品牌。

积极参与国际汉语推广计划,加强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建设,加快与蒙古国科技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进程。

五、发展动力

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内蒙古大学章程》落实机制,建立健全组织架构科学规范、管理运行高效迅捷、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的管理体制,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建设为核心、制度激励为重点、科研评价体系为引导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学校事业创新协调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动力保障。

(一)深化学术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学术制度,推进学术自治。健全《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落实机制,确保学术委员会有效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建立和完善学术权力约束机制,明晰学术权力边界,明确学术权力清单。充分发挥学部委员会学术统筹作用,增强学部职能。强化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主体权责。倡导学术自觉,强化教授学术主体权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对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机制,维护学术尊严,保障学术公平。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激励卓越、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实行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周期。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激励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职称评审导向。

推进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绩效指标核算办法,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对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和工作目标考核制。建立学院人才引进责任制,推进对单位和部门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机制改革。

(三)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和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支撑、创新团队为核心、创新性成果和服务社会为标志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合理制定考核周期,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构建基础研究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学术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完善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大高端人才培育力度,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

建立适合我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移化体制机制,培养一批复合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建设专业化服务机构,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对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重奖。

(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增强学生在成长成才、学习进取中的主体性,改革教师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创新实践体验,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积极推进“中班授课、小班研讨、一对一答疑”的“小班课教学”。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配备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健全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制度。

推进科教结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注重与行业企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审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

(五)深化民主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改善代表结构,提高建议组织化程度,改善提案质量,落实提案办理,注重提案反馈。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推进阳光校园建设。健全和完善学代会制度,探索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的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学生维权申诉机制,畅通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渠道。完善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机制和体系,切实实现学校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有序化和规范化,调动师生员工的主体积极性,为学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六)深化社会合作机制改革

发挥学校人才和学科优势,探索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的社会合作新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政策研究机构的合作,着力落实与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合作协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建立一批合作紧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奥都资产经营公司为桥梁和纽带,鼓励引导学院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深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强化校友会建设,设立内蒙古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拓宽学校筹资渠道,助力学校建设发展。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行政负责部署、指导、推动和督促规划的组织实施。学校重大决策部署要以规划为牵引,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工作考核以规划实施成效为依据,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综合调控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责任机制、任务分解机制、政策协调机制和宣传动员机制,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和学院应切实承担起规划实施的责任,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各部门、学院规划组织实施的协同机制,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强化各部门重大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与政策配套,科学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保障规划顺利有效实施的合力。

(三)宣传发动,凝心聚力。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规划的重大意义,使全体师生员工全面认识我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树立忧患意识和奋斗意识,使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成为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凝心聚力,推动学校事业创新协调开放发展。

(四)强化监督,严格考评。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机制,将规划的执行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调整办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在“十三五”中期和末期,将分别组织规划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并公布评估结果,把评估结果作为各部门、各学院办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融入项目预算和支出等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估的全过程绩效运行机制。

(五)统筹经费,保障投入。统筹“双一流”和“一省一校”等专项建设经费、日常教育事业经费以及社会可协同经费,重点保证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的经费配置,加大对创新团队、开放性共享科研平台、学科交叉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


上一条: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