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内蒙古大学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了《内蒙古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我校重点建设“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优势特色学科群,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等学科。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内蒙古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确定“生物学(自定)”为建设学科。2018年,内蒙古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开展了“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具体工作进展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学科群立足地区草原动物、植物、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草原生物多样性与草牧业资源利用、草原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蒙古高原生态学与环境修复研究,探索三个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阐明草原草畜生产功能和生态安全功能之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解决草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问题,促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
学科群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该学科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到2030年,生物学和生态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化、植物与动物科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化学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学科群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家绿色草牧业发展、能源化工清洁生产和生态安全建设的卓越创新中心和技术支撑基地。
2018年“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学科群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
(1)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持续重点建设生物学、生态学、化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布局逐渐趋于优化;“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立项建设,“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优良家畜规模化繁育技术”和“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专家验收,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高水平学科平台。
(2)队伍建设:学科群围绕省部共建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研究领域,重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骏马计划”13人、青年英才20名,并培养1人入选“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3)人才培养:建成以探究科学本质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4)科学研究:在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表SCI一区、二区期刊论文65篇;获批“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及政策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5)社会服务:横向合作科研平台与横向产业化示范项目大幅增加;蒙古高原生态环境资源大数据中心成为我国北方草畜资源、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支撑。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6)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新西兰、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深,选派10名青年教师出国访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成为常态,培养攻读学位的国际留学生15人。
(二)突出优势特色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草原资源利用与北方生态安全”学科群经长期历史积淀,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局面,学校以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生物学为主,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等多学科协同攻关,以解决草原生态畜牧业和矿产资源清洁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主线,推进跨学科交叉协同研究,实现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和草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进而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繁荣稳定发展,筑起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资金的支持下,落实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区合建”内蒙古大学的协议,该学科群加强科研平台,高度凝练了学科方向。加强建设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良家畜规模化繁育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平台。新增碳资源小分子催化转化利用自治区级工程中心1个。新增石墨(烯)基能源存储转化材料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1个。与包头稀土研究院、杉杉集团包头石墨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立科研平台和学术基地3个。与内蒙古塞科星繁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和推广性控技术,服务优质畜牧业发展。整合生物学和材料化学优势,发展化学生物学,探索靶标组织特异性缓释或递送药物的化学材料和新型合成抗生素。依托引进高端人才,设立核酸生物学为新的学科增长点。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条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科和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为自治区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依托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科群在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教融合、教材建设、一流本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可喜的成效。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生物学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能力、求创新、个性化培养”的教学理念,创建并实践“生命科学创新人才的立体化培养模式”。该培育模式以清晰明确的建设思路和目标,突出个性化培养,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入手,增加选修课比例;实践研究型、问题导向、科学史引导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建立创新实验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建立特色草原生物学和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基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些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的教学改革就形成了立体化的培养模式,获得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3.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深化科教融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在研究学术问题、现实问题、未来问题的真实科研实践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聚焦有效自主学习能力、对已有知识的反思批判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真实创新本身;重视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前研究生参与学校85%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SCI收录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以科研育创新人才为目标,设立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本科生创新项目,覆盖面约80%,学生依托这些项目自由探索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Briefings Bioinformatics等top期刊论文。
4.毕业生情况。学科群各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2/3在内蒙古就业,部分学生到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亿利生态、蒙草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本科生升研率为42%,全部被中科院和“双一流”建设大学录取。我校化学专业毕业生中国科学院赵进才院士,今年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学专业毕业生赵莉2018年获美国艾尔弗德.斯隆基金会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5.优秀教材建设。生物学邢万金教授以全新的视角编著了本科教科书《基因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基因工程的酝酿、诞生、技术原理与发展脉络。此书以科学史引导的教材建设为理念,丰富的配套材料,以历史的视角梳理原创学术成果,展示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每项技术都从基础研究的原创发现写起,包括当时的科研背景、研究思路及研究结果,还原前辈大师们的科研思路和技巧。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高端人才发展战略,依托国家和自治区各类人才政策,落实“骏马计划”、《内蒙古大学特聘研究员岗位聘任实施办法》等制度,从提升平台设备支撑条件、建设优良制度文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薪酬待遇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了人才制度体系竞争力。围绕生物学、生态学、化学学科方向,引进“千人计划”教授1名、“青年千人”教授1名,引进“骏马计划”B岗人才13名、学术骨干11名以及若干名青年英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率达到94%。充实和提升了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动物遗传繁育、特色作物生物学、核酸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草原生态学等研究领域队伍。
2.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内蒙古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中共内蒙古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组织开展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将师德建设与学校的相关制度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师德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在《内蒙古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内蒙古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办法》《内蒙古大学学术人才引进办法》中对教师师德师风提出明确要求,并通过“校领导信箱”和“校长接待日”,建立师德问题监督、反馈、解决机制。
3.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在事业发展方面,采取了“选取有竞争力的学科方向、加入学科团队、给予平台条件支撑、承担科研项目、产出高质量成果匹配建设”办法,并为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提供教学科研启动费。在职称晋升方面,坚持师德、能力、业绩、贡献综合评价,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评审的原则,不唯资历学历,一大批青年教师晋升为教授、副教授。在薪酬待遇方面,建立了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薪酬制度,对部分教师实行年薪制,薪酬体系淡化身份,重在对高水平教学科研业绩的精准激励,激发了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4.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学校优先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依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优化,根据学科团队发展需要,资助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定向攻读博士学位,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遴选青年教师到海外交流访问,在学科团队中拥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比例达到70%。资助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进行短期学术访问、业务培训等交流合作活动,旨在拓宽教师学术视野,了解有关学科发展最新信息,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着眼国际学术前沿,稳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动员、拓展渠道,充分调动学科群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在特色民族药、稀土催化剂设计、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等领域,加强项目预研和谋划组织,获批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近8395万元,获批“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及政策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3项,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40%。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5篇,在EMBO Reports、GigaScience等SCI一区和二区期刊发表论文65篇,以合作单位在Nature发表综述论文1篇。环境/生态学基础科学指标(ESI)较上一年提升了14.4%。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2.支持服务草原生态畜牧业。立足区域,突出国家和自治区战略导向,注重发挥知识创新、生产、转移作用,将服务地方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努力打造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28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针对畜牧业发展中的种质资源缺乏、技术落后等问题,研发草食家畜基因组选育、分子标记和精准基因编辑等技术体系,创制新型家畜育种材料,培育家畜新品系,在牛羊生产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克隆技术与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提升内蒙古草食家畜规模化繁育的水平和效率。牵头成立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畜牧产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初期吸收社会资本5000万元,建设了5400亩草原生态示范基地,多肋骨乌珠穆沁羊核心育种群达513只,多胎苏尼特羊核心育种群达421只,引入进口种羊300只,总体繁殖率为145%,完成了区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的制定工作,累计申报专利26项,商标14项,成功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内蒙古赛诺草原牧业深度合作建设的黑头杜泊种羊繁殖和杜泊羊—蒙古羊杂交肉羊生产育肥基地,年生产胚胎2-3万枚、杜泊种羊2万只。与内蒙古赛科星家畜种业与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合作,推进马、驴、骡基因组与马-驴杂交生殖调控机制研究。与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内蒙古内大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资产由450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4亿元。与内蒙古牧野昕光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研发了“牧场精准饲喂管理系统”“羊群远程自动放牧系统”等牧场“互联网+”产品,并推广到区内外30多家牧场使用;研发了畜产品质量监控物联网应用系统,在内蒙古亿维白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试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草原畜牧生产与维护生态安全屏障间的矛盾,开展了内蒙古典型生态系统监测评估、草原生态用水、草原生产与碳库优化管理、资源保护与利用规范及草地修复与划区轮牧试验等方面的系列研究。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委托的《内蒙古自治区“一湖两海”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对策研究技术咨询报告》;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委托的《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生态保护科技创新规划》;正在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委托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与利用规范》,并参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牵头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这些科学研究和调研咨询活动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大攻坚战提供了新动力。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学校始终遵循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形成了“立足北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办学理念、“求真务实”校训和“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植根中国办大学,服务北疆育英才,努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全力推动立德树人在北疆落地生根。学校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聚焦价值引领,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在领导班子、思政教育、活动阵地、教师队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抓落实、抓创新,全力推动立德树人在北疆落地生根。
学校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校史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传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制定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统筹推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平台建设,打造了“IMU剧影力——话剧季”“印象•草原——蒙古族非物质文化校园体验季”等一批自治区级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桃李湖畔•书香内大”文化育人项目获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注重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培养,通过研究生招生向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倾斜政策,培养了一批能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科技知识,并具有现代国际学术视野和技能的创新拔尖人才。挖掘草原民族在自然保护、草原资源利用、草原畜牧生产等方面的传统生态知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经济繁荣,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学校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化学化工学院获批首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五)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俄罗斯、蒙古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联系。强化教师和学生公派出国(境)留学进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强化国际合作项目建设,以促进双方科研水平、产出重大国际影响力成果为引导,充分进行项目论证制定考核标准,重点投入专项经费,多方全力推进项目的实施。举办内蒙古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催化与新催化材料”学术研讨会,举办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内蒙古大学生物技术双边学术会议;与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议,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签署生态环境专业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有16人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3名研究生赴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学习3个月,选派10名青年教师出国访学或合作研究。邀请丹麦科学院院士J-Ch. Svenning教授、格拉斯哥大学催化研究中心主任S. D. Jackson教授等来校交流并开展学术合作。有4名外籍教师长期在内蒙古大学工作,外籍客座教师有4名,培养攻读学位的国际留学生15人。
三、制度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践行“四个服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从严治党新常态,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学科布局和管理构架的调整,优化学科资源和学院设置,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氛围,调动师生和各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
学校成立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重大政策和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与发展规划处合署办公。建立了经费投入、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决策咨询、科学评价等保障机制,将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学科考核指标体系。
政策方面,学校提供相关支撑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措施,持续在人才需求、配置、管理、薪酬和分配机制方面给予自主权;在博导聘任、博士生招生方面继续加大政策倾斜;依法赋予学科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对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重奖。
资源配置方面,强化学科方向竞争力、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水平、平台条件支撑能力、重大项目承担能力、高质量成果产出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五要素匹配建设。优先保证优势特色学科群购置先进仪器、文献图书资料,开放共享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资源,为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撑。
经费使用方面,统筹日常教育事业经费、“双一流”专项经费、“部省合建”建设经费及社会可协同经费,重点支持“双一流”学科群建设。持续为优势特色学科群提供一流学术环境、一流学术资源、一流学术服务,让学者主导学术管理,激活思想,孕育学术,营造干事创新、实现梦想的理想平台。
(二)考核评价机制
机制与自我调整机制方面,我校围绕促进内生活力,不断探索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内蒙古大学章程》为统领,制定修订20多项规章制度。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依法治校运行机制,着力建立既自主进取又严格自律的权责自恰内部治理体系,释放内生活力,在公平竞争中强化质量意识,建设质量文化;推进校务公开、阳光治校、民主管理,既以公开透明原则促进大学阳光决策、阳光操作、阳光运行、师生员工阳光发展,又以严格问责原则严守底线。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从更新教育理念、营造优质环境、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国际化建设、加强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任教师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实践平台、图书资料资源、多元教学模式、教改项目、教学督导、就业创业、国际交流等多方位考核评价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并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校内单位进取奖评定和年终业绩考核。
教师考核及职称评聘方面,深化学术评价、职称评审、绩效激励、学风校风相结合的学术制度改革,释放和激励教学科研内生活力。坚持师德、能力、业绩、贡献综合评价、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职称评审原则,实行代表作制度及代表作水平校外专家评审办法,不唯资历学历。建立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讨论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学生创新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路作用。
学术科研方面,落实《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坚持教授治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倡导学术自觉,强化教授学术主体权责。构建了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支撑、创新团队为核心、创新性成果和服务社会为标志的科研组织体系。修订了《内蒙古大学绩效工资科研业绩核拨办法》,建立以科研质量贡献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的激励创新分配制度,进行分类评价,构建更加完善的科研业绩核拨办法。
学科方面,遵循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科学研究与创新规律,以促进内生本真追求为前提,实行学科负责人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学校确定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后,学科负责人是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了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科群内建设绩效明显的学科持续加大投入建设经费,对学科群内进展缓慢、推进不力、建设成效差的学科,严格问责,减少经费投入,直至调整出建设范围。
四、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学校建设发展迎来新的重大转机,办学实力、内生活力与贡献水平正在较快提升,全校师生员工信心与干劲倍增,但相对“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国家、自治区要求而言,我校建设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我校的体现比较突出。战略科学家、学术大师等高端人才缺乏,学校对高端人才的引育能力仍然偏弱;优势特色学科师资体量偏小,优秀青年人才队伍规模仍有待快速壮大。学科实力水平亟待快速提升壮大,尽管一批骨干学科成长较快,但缺乏学科高峰;高水平科研成果少,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能力不足,贡献度亟待提升。
(二)改进措施
作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大学,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和地区战略,使国家和地区成为一流国家、一流地区过程中做出的学术创新与贡献的一流。我校将坚持实力水平提升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以实施高端人才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引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国际化水平提升等“六大战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民主管理制度、社会合作机制等“六大改革”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